当大多数 AI 教育公司还在为盈利发愁时,成立仅两年的 Praktika,交出的一组运营数据:30人团队支撑起近 2000 万美元年化收入,超500万用户,在2024 年 5 月拿下 Blossom Capital 领投的 3550 万美元 A 轮融资,加上早期种子轮,总融资已达 3800 万美元,这个靠 AI 虚拟外教(Avatar)走红的 App,正在重新定义语言学习的商业模式。
从Cleverbots到AI外教的进化之路
Praktika于2022年5月上线,但其技术积淀可追溯至创始团队的前作Cleverbots,一个被可口可乐等巨头采用的对话AI平台,这种技术积累让Praktika从诞生起就具备了强大的AI对话基因。
与传统语言学习应用不同,Praktika最大的特色是在App中引入了由AI生成的虚拟外教(Avatar),这些可不是简单的动画形象,而是通过ThreeJS引擎构建的3D模型,结合微软Azure的认知服务API,能够精准模拟英式、美式甚至印度口音。
当用户说 “嗓子不舒服”,AI 会主动暂停课程;当发音错误时,它会先肯定进步再纠正 ,这种 “有温度的交互” 背后,是对话式 AI 技术在教育场景的深度落地。
同时Praktika的产品设计展现出对语言学习本质的深刻理解,用户注册后先完成口语测试,AI根据母语、学习目标生成专属学习计划,每节10分钟的情景课像聊天一样自然,课后还会生成语法、发音的精准反馈。
这种“测评-学习-反馈”的闭环设计,让用户月活跃数轻松突破120万。对比传统语言App动辄数百人的内容团队,Praktika靠AI生成课程内容,把人力成本压缩到极致,这大概就是小团队能做出大生意的核心秘密。
值得一提的是产品中的“去评判化”设计。课程里没有刺眼的评分弹窗,AI纠错时总带着鼓励的语气。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显示,AI在教育中最珍贵的能力不是知识灌输,而是创造低压力的实践环境。
8美元订阅费的变现革命
Praktika的商业模式简单却高效:每月8美元订阅费,提供超1000节课程和无限练习时间。这个定价仅为真人外教课的1/20,但就是这看似微薄的8美元,撑起了近2000万美元的年收入。
换算下来,120万月活用户贡献着约16%的付费转化率,这在教育类App里堪称惊艳。相比那些依赖高额营销费用获取用户的教育科技公司,Praktika凭借产品本身的口碑和用户体验实现了自然增长。
资本为什么偏爱这个赛道?答案藏在Praktika的增长曲线里:传统教育公司需要不断招聘教师、开发课程,边际成本居高不下;而AI教育产品一旦突破技术临界点,服务10万用户和100万用户的成本几乎没差别。
未来布局:从英语到多语种的扩张野心
据知情人士透露,Praktika的本轮融资将重点投向新语言开发和研发中心建设。这步棋瞄准的是更大的市场,全球非英语学习者超10亿,而西班牙语、法语等小语种市场长期缺乏优质产品。
当AI能快速复制语言教学能力时,Praktika的增长天花板将被彻底打开。从英语到多语种的扩展,不再需要组建庞大的教师团队,只需要调整算法和模型参数,这就是AI教育公司的规模化优势。
但Praktika团队很清醒,他们没有标榜“取代外教”,而是聚焦“补充练习”场景。就像健身房里的私教和智能器材,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。这种平衡木式的产品哲学,或许是AI教育公司的生存法则。
结语
现实是,大多数AI教育项目仍在赔本赚吆喝,而Praktika只是那个侥幸跑通商业化的幸运儿。16%的付费转化率在行业里高得反常,更像是特殊时期的产物而非可复制的模式。
虚拟外教永远替代不了真人互动中的那些微妙瞬间:一个鼓励的眼神,一次即兴的文化分享。AI能教你语法,却教不会你如何用英语讲笑话。
现在的风险是:资本正在用钞投票,把AI教育吹成下一个风口,却忽略了教育本质上是门慢生意。当泡沫退去,谁能真正留下价值,而不是又一地鸡毛?
文章来自于微信公众号“中鲸社”,作者是“中鲸社”。